【楠楠自语】我给“它们”证明
除了猪猪侠实在没有勇气看,其它7部国庆档主力新片都刷了一遍。老实讲,国庆档新片里,“一部能打得都没有”,只看到字面意思或者凝视到什么隐喻都成立。打得最凶的不是上甘岭战役,打得最凶的是铜锣湾的雪夜。《毕正明的证明》打得比较朴实,包括挑脚筋。
除了猪猪侠实在没有勇气看,其它7部国庆档主力新片都刷了一遍。老实讲,国庆档新片里,“一部能打得都没有”,只看到字面意思或者凝视到什么隐喻都成立。打得最凶的不是上甘岭战役,打得最凶的是铜锣湾的雪夜。《毕正明的证明》打得比较朴实,包括挑脚筋。
仅仅一部《僵尸》,麦浚龙就被贴上了香港电影的希望标签,这一幕堪比《无间道》横空出世时,大家对香港电影的重新憧憬。这是两个非常香港的代表性题材,《风林火山》仍然在这个题材土壤里。虽然香港下雪了让很多人惴惴不安,而且电影里的铜锣湾,好像也是异世界的铜锣湾。确实让人
《震耳欲聋》后来者居上,目前成了豆瓣评分最高的国庆档新片。配不配,我觉得是配的,因为除了猪猪侠没看,在其它5部国庆档新片面前,《震耳欲聋》有点意思。所以,这个配是有前提的配。譬如下午豆瓣又掉了0.1分,譬如几乎所有国庆档电影评分都有非常适度的下滑,更接近分数和
电影一再强调来自双雪涛小说的概念,架构了一个平行世界。往温暖了说,文学是随身的避风港,往凉薄了说,文字和语言架构的世界只是象征界。打破的是驯化人的规则,也就是解放自我。解放自我这事,确实让我记住了《刺杀小说家》里的一件事:最后出现了一把加特林。而在《刺杀小说家
亭东影业赫然在首,虽然不是韩寒导演,但主投资方不至于不知道拍的是什么吧。爱拼不会赢的黄渤站起来的故事,就是有点矛盾。它在追溯坎坷黄渤的大海上的浪浪人生,也在重塑范丞丞小镇青年的浪浪人生,最终以“龙舟父子”收官,让刘德华友情客串,落脚在“好人有好报,天使终下凡”
你总不能一直关注,《关于约会的一切》中的男女主角约会时掏出手机的状态,继而联想到被那么多国家买了版权翻拍的《完美陌生人》中那场致命游戏的温情变奏。这位意大利导演对现代人际关系的考古学情有独钟,只是这次不再用手机作为引爆亲密关系的炸弹,而是将其变为解读当代情感谜
老实讲,最后公交车的武汉天空遨游,豆豆站在幸福里,说了一句:这是我的葬礼吗?我喜欢这个葬礼。它起码是催泪的。可是你让一个7岁的孩子,和你谈论死亡来催泪,这事干得地道不地道?这和杨德昌导演让洋洋对着外婆说“我老了”是一回事吗?
常远偷拍还没来得及离婚的前妻,刘亚津对比赛的鸽子有执念,说是亲爹把郭麒麟送进了少管所,郭麒麟亲妈也是脑洞很大的存在,一家人没什么正常的,当然还有完全不像道上朋友的郭麒麟同学自己。硬演啊!同样操着天津话的大佬,是林雪。有个左眼戴眼罩的女主,据说以前是空姐,然后还
打小波波夫,石宇奇领略了一下什么叫拳怕少壮,看得那叫一个揪心。法国巴黎,那不是别的地方,那是石宇奇的魂断蓝桥,而且,巴黎,小波波夫的主场。如果首轮打拉克什亚还有点气氛组优势,到了小波波夫这里,从他飞天遁地的状态就知道,这里是欧洲。
作品跨越小品、电影和话剧三大领域,从大银幕和小荧屏消失多年后,带着在小视频平台积攒的人气和舞台上积累的更加文艺的腔调,重返大银幕的陈佩斯,绝对是中国喜剧的标志性人物。从匮乏时的石破天惊到洪流中的清流,你得对这位中国内地的“喜剧之王”竖个大拇指:有点东西。
易烊千玺前几天还在《长安的荔枝》里客串,和雷佳音盘道聊人生,重现“长安宇宙”的惊喜时刻,一眨眼的功夫,他就眼睑疯狂跳动演出了一个盲人,还是和雷佳音的角色都是属鸡的盲人。属鸡有什么说法不知道,雷佳音应该还记得,岭南的何刺史是个斗鸡爱好者。别的不说,一个演员演残障
从某个角度讲,《藏海传》是顶格完成的,顶在不超过40集的边线上。这么说不是diss这部剧,其实总体上故事推进很快,因为如果进度不快,就赶不上藏海出事之后的职场升职记,从北漂到幕僚再到钦天监,工部侍郎到内阁直接成皇帝边上的陪聊。不可谓不快,甚至有点太快了。
《狂野时代》不是第一个拿到评审团特别奖的电影,这部电影不是这群人眼中最好的,电影节是由人组成的评审团来左右的游戏。譬如戛纳电影节55周年特别奖颁给了《科伦拜恩的保龄》,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迈克尔·摩尔,两年之后的57届戛纳,评审团主席是昆汀·塔伦蒂诺,他显然是力
1993年陈凯歌的《霸王别姬》拿到了迄今中国电影的唯一一片金棕榈,而且是和简·坎皮恩《钢琴课》并列双黄蛋。面上看这巅峰已经过去30多年。这是华语电影的一次胜利,不能简单说是内地电影或者陈凯歌的一次胜利。我没仔细数,在世界艺术电影的最高殿堂,华语电影是有收获的,
《在无声的爱与有声的梦之间挣扎的东亚女儿》。有这么个标题,我看完以后想看看这片子豆瓣能不能及格,结果不出意料的没有开分,一个耸人听闻观后感标题而已。主打厚重,浑厚的厚,凝重的重,就差直接喊一嗓子:救救孩子!但是这也不怪人家矫情,《独一无二》确实把《健听女孩》的
首先,肯定是奔着郑晓龙去的,我虽然不太能确信哪一部国剧是率先“开眼看自己”的,但是我一直觉得《北京人在纽约》是比较早的“开眼看世界”的国剧。我甚至在痴迷冯氏喜剧的年纪,一度相信1998年的《不见不散》是1993年的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的精神番外。